【記者 吳建衛/花蓮報導】 中正國小退休,服務教育界四十三年的張政勝(左圖‧記者吳建衛/攝),就讀明義國小期間就對文史鄉土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歷史文物、街景、老建築相當關注,曾經編撰許多文史鄉土相關書籍,也曾擔任花蓮縣文化局文史專刊審查委員,對於推廣文史鄉土及古蹟保存不遺餘力。 由書籍開始涉獵鄉土文史,張政勝在選購前會先看書籍目錄,分析內容大綱,抽樣閱讀後認為值得買才會購買,但書籍絕不是家中擺飾,每次買回來都要整本先讀完,再擺進書架上,讓自己知道該書的內容及概念,以備查詢所需,他平常也喜歡拍照,拍照的目的是紀錄,對象往往是會消失的東西,如街道、建築、人物等歷史鏡頭,他說是作為日後考證參考之用,他舉例說: 花崗山上並沒有花崗石,「花崗」是當時原住民「沙基拉雅族」語,而花崗山原為二十米高的小山丘,當時日本政府發動勞務奉公(今稱勞動服務),民眾利用鏟子、畚箕、鋤頭鏟低十公尺,擴大了腹地面積,名為「花崗山公園」,還設置了棒球場,也有小型動物園,飼養猴子、孔雀等小型動物,目前花崗山上的松年館前庭院曾有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社長原脩次郎全身銅像,因其對地方開發及水利有貢獻所鑄,台灣光復後銅像遭拆毀,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後又謂其影響晨間活動影響動線整個被拆除,基底石頭棄置松年館側邊,上頭還刻有石匠名字,其實也有歷史價值。 張政勝還說,又如自由街旁的紅毛溪兩岸曾經植滿楊柳樹,雖然只是一條小河流,卻與當時民生息息相關,除了能夠加強流速,稀釋民宅家庭污水蜿蜒流入大海之外,也曾充當救火水源,解決消防車無水可用的燃眉之急,早時溪裡有魚有蝦,更是居民洗衣、休憩、戲水的好地方,而溪尾的溝仔尾稱「福住通」,位於東線鐵路花蓮港車站後方,旅館、酒樓、茶室、戲院林立,熱鬧盛極一時,附近棋盤方格形的街道,都是日治時期所規劃,但是許多遺跡已遭拆除,目前只剩福住橋、福住二橋,也面臨拆除或遷移的命運,他覺得相當可惜。 張政勝表示,歷史古蹟是一種傳承,見證了地方開發的歷史,如花蓮女中和花蓮中學的老建築,拆除後蓋上新樓,校友再也找不到歷史記憶景點,難免會有失落感,且又如何證明學校的悠久歷史?民眾應該要有古蹟保存的基本觀念,政府單位也要重視古蹟的歷史意義,大家攜手合作,保存古蹟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教育,這是先人披荊斬棘的歷史,要懂得回顧過去,才能邁向未來。 http://www.ksnews.com.tw/newsdetail_ex.php?n_id=0000622979&level2_id=106